引言:
Embedded Linux技術基於開放源碼的資源,並且已經是當今最重要的嵌入式應用技術之一。Embedded Linux是燒錄在目標裝置上的系統,1個Embedded Linux系統包含Linux kernel與 root filesystem 2大部分,Embedded Linux系統到底包含哪些組成要素構成,本文將由概念的層面進行解析。

本文:
由於目前的目標裝置,都必須嵌入極為複雜的功能,所以「嵌入式作業系統(Embedded system)」成為嵌入式系統不可或缺的要素。由於嵌入式系統是功能導向的系統,因此必須設計、選擇或購買正確(或適合)的目標裝置,才能開始實作並嵌入「嵌入式系統」。因此,嵌入式系統技術是以功能、與目標裝置為分類的1種技術。

例如,與PDA相關的目標裝置(即硬體)、與MP3播放器相關的目標裝置、與3G手機相關的目標裝置...等等;使用這些目標裝置所開發的特定功能系統,便是PDA的嵌入式系統、MP3音樂播放的嵌入式系統、3G手機的嵌入式系統。

Embedded Linux其實並不是1個作業系統,而是代表「應用Linux系統於Embedded system」的名詞。Embedded Linux的技術核心主軸是在研究「如何將Linux系統嵌入至嵌入式目標裝置裡」。

Embedded Linux是基於Linux系統的特殊應用,當然也要符合眾多標準才行。LSB與FHS標準是重要的2大標準,跟隨標準不但可以提供系統間的相容性,也可以提供我們1個Linux系統的建構依據。

※GNU/Linux的2個標準

由 FSG (Free Standards Group) 所主持的 LSB (Linux Standard Base) 專案即是在制定 GNU/Linux 標準。根據LSB標準所發展的GNU/Linux系統,才能提供應用程式最小的可執行環境,並且可在依循LSB標準的Linux distributions上執行無誤。例如,我們可以在符合LSB標準的Red Hat Linux上發展應用程式,只要自行發展的Embedded Linux系統符合LSB標準所訂定的規範,應用程式就可以順利移植到Embedded Linux上執行。

LSB標準提供我們發展Embedded Linux的依據,雖然Embedded Linux系統是最小化的Linux,但因為Embedded Linux是嵌入式系統的軟體平台,所以我們不能任意精簡Linux系統,在精簡的過程中仍要保留最基本的作業系統環境,而LSB的標準正是在制定這些基本的需求。

FHS全名為Filesystem Hierarchy Standard,是定義檔案與目錄標準的文件,FHS的標準,定義了目錄與檔案的擺放位置,而UNIX-like的系統則是根據這個標準,管理整個檔案結構。因此,不管是系統廠商、Linux/UNIX distribution發展者、應用程式作者、套件管理者、系統維護人員都應該要依照FHS的標準來管理UNIX系統的目錄與檔案。

Embedded Linux的特色是大量使用自由軟體、與開放源碼軟體(FOSS- Free & Open Source Softwar)資源,「任何你想要的軟體,幾乎都能在網路上找到自由軟體」已經成為Embedded Linux技術的重要支柱。自由軟體資源包山包海,舉凡應用程式、系統工具、網路工具、程式庫、圖形介面、小型瀏覽器、程式發展工具...等等都能找得到。

※Busybox

Busybox是重要的Embedded Linux工具箱,這個工具箱提供基本的UNIX指令、系統程式(daemon)與開機程序(init process)。Busybox用來建造1個基本、最小化且可開機的Linux系統,由於Busybox裡的指令與工具都經過最小化處理,因此已經是目前主要應用在Embedded Linux實作上的開放源碼專案了。

※Embedded Linux的組成

圖說:Embedded Linux整體架構。

Embedded Linux平台除了Linux kernel外,還包含共享程式庫(shared library)。shared libraries是Linux kernel的重要支援,並且也是Linux架構裡獨立的1層。在應用程式方面,許多現存的開放源碼專案都可以直接「移植」到ARM9平台。但這裡所指的移植是對原始碼進行跨平台編譯(cross compile),並不是BSP(board support package)的移植。

跨平台編譯

因為開放源碼開發工具的特性,在應用程式級別的移植工具上,可以有1套比較系統化的方法,也有相關的工具與環境可以使用,目前最熱門的跨平台編譯環境為OpenEmbedded。開放源碼軟體採用GNU Autoconf與GNU Automake來撰寫編譯法則(Makefile),因此實務上,要將應用程式移植到ARM9平台,大部分案例只需要做跨平台編譯即可。要了解如何將原始碼移植到ARM9平台,需要學會GNU Autoconf以及GNU Automake的使用。

※GNU Autoconf

Autoconf是m4巨集的擴充套件,可以用來自動設定軟體套件的原始碼。Autoconf會產生1個協助程式編譯的設定文稿執行檔(configuration script),以方便編譯原始碼前進行系統檢查與設定,使用GNU Autoconf時,必須安裝GNU m4套件。

※GNU Automake

Automake是自動產生Makefile.in的工具,需配合Autoconf使用,以產生可以讓GNU Make自動編譯原始碼的”Makefile”檔案。

※GNU Make

GNU Make會根據“Makefile”來自動編譯程式,而編譯完成的程式為執行檔。GNU Make的重要特點,是沒有特定程式語言限制,甚至可以應用在非程式語言編譯的環境中,例如:系統維護工作與套件安裝,因此GNU Make可以說是系統自動化的好工具。

GNU Make根據“Makefile”檔案裡所定義的規則,執行Unix命令,簡單的Makefile規格,可以利用編輯器手動撰寫,但較複雜且與針對不同平台的設定,則建議採用GNU Autoconf/GNU Automake來產生“Makefile”。當我們能夠產生使用cross toolchain的Makefile時,就可以將套件編譯成ARM9的執行檔。

※ARM 平台的選擇與支援

嵌入式裝置的硬體選擇當然沒有所謂的標準,但若是談論到嵌入式Linux的應用,在平台的選擇上就會有一些考慮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,當然就是處理器對於作業系統的支援,如此一來,沒有MMU(記憶體管理單元)的ARM7平台,就不在主要的選擇範圍內。以下列出幾個目前普遍使用的ARM9應用程式處理器(application processor):



在選擇解決方案時,若是決定採用Linux做為嵌入式作業系統,首先當然就是要確定廠商是否提供完整的BSP。不過,由於Linux是由社群所維護發展,因此,選擇目前Linux kernel內有支援的平台,將會是較好的選擇,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大廠,主動貢獻並提交BSP給kernel.org的原因。

目前在kernel社群比較活躍的ARM9廠商,或是社群主動積極協助維護的SOC平台,像是ATMEL、Samsung與TI OMAP等,這些都是kernel.org的Linux kernel就有支援的處理器,這表示讓Linux支援這些平台的方式也很簡單,就是到kernel.org下載官方的Linux kernel即可。

※Crosstool

針對ARM9或是其它平台的開發,最重要的工具就是Cross Toolchain。Cross Toolchain的製作一直是Embedded Linux開發者的夢靨,大多數人選擇由網路下載現成的開發工具,但經常會遇到缺乏程式庫的編譯錯誤。完整的Cross Toolchain包含1套基本的gcc cross compiler以及其它的應用程式庫;Cross Toolchain是製作基本gcc cross compiler的工具,透過crosstool即可製作ARM9的基本toolchain。

Root Filesystem概念

Root filesystem的建置,即是在建立1個基本的Linux系統(base system),讓kernel在完成開機後,進入user mode執行使用者程式。Root filesystem的建置主要是以Busybox為主,並加入(移植)客製化的開放源碼(open source)與自由軟體(free software)。

因為嵌入式Linux的root filesystem是依照需求加入套件,與桌面環境的Linux distribution不同,因此都是用從頭打造的方式做起。在建立root filesystem時,程式庫相依 (library dependencies) 的議題是相當重要的項目。當root filesystem缺少必要的library時,程式當然無法執行,甚至系統也會無法順利啟動。分析應用程式所需的相依程式庫,觀念如下:

(1)先利用Cross Toolchain的objdump指令觀察ELF格式裡的「NEEDED」項目。
(2)必須再檢查這些library是否相依其它library。

1個基本且可開機的root filesystem,也稱做bootstrap root filesystem,1個可用的bootstrap root filesystem只需要包含busybox與libc即可。傳統的Embedded Linux應用,大多是以NFS的方式來測試目標裝置的完整root filesystem(full root filesystem)。以NFS進行Embedded Linux開發測試,主要是針對目標裝置的full root filesystem做「立即(right now)」的系統執行測試(run-time),免除「不斷打包image file、開機」的惡夢。這是1種流行很久的Embedded Linux系統測試與開發方式,其概念如下:

(1)將target的完整root filesystem(例如ARM9 root filesystem)建置後,存放於host端的某個目錄下,例如/home/rootfs。

(2)為target製作1個「NFS root filesystem」,也就是bootstrap root filesystem+ NFS功能,並使用NFS root filesystem將目標裝置開機。

(3)設定host端為NFS server。

(4)以NFS mount方式將host端上的root filesystem目錄「mount」進來,即可在目標裝置上執行full root filesystem裡的應用程式。

這種方式不但簡單,而且方便,需要的基礎建設如下:

1.目標裝置使用的kernel必須支援NFS。

2.製作bootstrap root filesystem時,需要加入mount指令,並且開啟mount指令的NFS功能。

3.加入NFS functionality至bootstrap root filesystem。

4.設定NFS server。

製作完成的root filesystem必須做打包的動作,將整個root filesystem包裝成1個映像檔(image file)。根據目標裝置的不同,我們可以將映像檔包裝成ROM fs、Compress ROM fs、ext2fs或是compress RAM fs。

※ROM file system

ROM file system(romfs)是1種唯讀的檔案系統,在Embedded Linux裡的主要應用為製作romfs格式的檔案系統映像檔。我們將root filesystem製作成romfs filesystem的image檔。開機後,整個filesystem僅能讀取。要使用romfs filesystem必須將Linux kernel裡的CONFIG_ROMFS_FS功能選項打開。製作ROM fs映像檔所使用的工具為genromfs。

※Compressed ROM file system

Compressed ROM file system(cromfs)即是壓縮過的ROM file system,其製作方式相當簡單,只要使用gzip將ROM file system的映像檔壓縮即可。

※製作ext2fs映像檔

製作ext2fs映像檔的方式有2種。1種是使用dd指令產生1個空白的映像檔,接著再將此映像檔以mkfs.ext2指令格式化成ext2的格式。製作好的空白映像檔再以loopback mount方式掛載到1個目錄下,再將root filesystem整個複製到此目錄下,即可完成ext2fs映像檔的製作。

另外1種建立ext2fs映像檔的方式是使用genext2fs工具,此工具的好處是,當我們需要在root filesystem裡預先建立(pre-built)裝置檔時(device file),只需要編寫1個裝置檔表格,genext2fs工具會在打包映像檔時,自動在root filesystem裡建立裝置檔。

※Initial RAM disk(initrd)

RAM disk是存在於記憶體中的虛擬磁碟,也就是將RAM拿來當成磁碟使用。在Embedded Linux的應用中,我們通常會將ramdisk當成暫存目錄來使用。例如將/dev/ram1附掛到/tmp目錄,以便能讓應用程式存放暫時性檔案。/dev/ram?為ramdisk的device file。由於整個root filesystem是從真正的儲存裝置讀取並載入至ramdisk,因此有1個重要的特性是對file system所做的任何修改,都不會影響到真正root filesystem的內容。

initrd全名為initialize RAM disk,是1個特殊的RAM disk。bootloader會將initrd載至記憶體,Linux kernel則可在/dev/ram0找到initrd。initrd會在Linux kernel開機前就載入,initrd正式的用途是用來存放開機時所需要的驅動程式(因root filesystem尚未mount進來)。在Embedded Linux應用上,我們會利用initrd來存放整個檔案系統(root filesystem),也就是將root filesystem製作成ext2或romfs格式(或其它檔案系統)的映像檔,並在開機時由bootloader載入記憶體,initrd均位於/dev/ram0。要使用RAM disk與initrd,必須將Linux kernel的CONFIG_BLK_DEV_RAM以及CONFIG_BLK_DEV_INITRD)。

※使用initrd做為root filesystem裝置

將initial RAM disk當成root filesystem來使用,是在Embedded Linux應用上是相當常見的技巧,如果我們想將initial RAM disk當成存放root filesystem的裝置來使用,在開機時,只需要配合「root=」的kernel開機參數即可。

※initramfs

Linus本人在Linux 2.6時代所提出的 "initramfs" ,是1種更好的 "root=" 做法。簡單來說,initramfs就是「kernel 2.6 的 initrd」,initramfs是屬於1種compressed ramfs(ram filesystem)的映像檔。

※C程式庫

在C程式庫方面,除了標準的glibc也被廣泛應用在嵌入式系統領域外,也有一些專門針對嵌入式系統應用所發展的C程式庫,像是uClibc以及Diet libc。但是由於現在的ARM9處理器計算效能都很快,平台也多搭載大容量NAND快閃記憶體,所以許多實作都直接使用libc來實作root filesystem。

Linux驅動程式

由於嵌入式系統整體來看,除了軟體開發外,也包含硬體客制化,因此驅動程式在嵌入式系統技術領域中,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學習驅動程式需要確實瞭解硬體的規格與微處理器架構,並且工程師還要能分得清楚哪些東西是介面(interfacing),也就是與硬體無關的程式(machine-independent);以及哪些是站在第一線做硬體控制的程式(machine-dependent)。各種軟體硬介面與?流排也都要精通。
了解Linux驅動程式的架構,是進入嵌入式Linux領域的重點功課,因為許多針對ARM9平台的驅動程式都是參考框架、或是針對特定開發板的實作,因此必須了解Linux驅動程式的架構,並進行修改,以符合自己的開發板與週邊規格。

Linux驅動程式,採取嚴謹的分層式架構設計(layered architecture),利用分層的架構設計來徹底區分generic device driver(machine independent)與machine dependent driver。

Linux驅動程式透過「註冊」與「回呼」的機制來清楚區分每1層的關係。分層架構的實作必須在下層將自己註冊給上層,上層再回呼下層;上層的驅動程式必須提供註冊函數供下層呼叫,下層驅動程式所使用的註冊函數也將決定自己的上層架構。

與user application如何互動,是撰寫驅動程式時所要考慮的重要一環,因此撰寫驅動程式時,要提供什麼「功能」給應用程式引用,就必須事先定義清楚。Linux的 generic device driver層已經幫我們把這些功能定義清楚了。Linux驅動程式如何透過I/O port或I/O memory來控制裝置,也就是與晶片組的溝通,方式是使用Linux kernel所提供的I/O函數來存取並控制實體硬體裝置。

※Linux驅動程式的裝置檔

Device files是UNIX系統的獨特觀念,在UNIX系統底下我們把外部的周邊裝置均視為1個檔案,並透過此檔案與實體硬體溝通,這樣的檔案就叫做device files或special files。

Device file的major number代表1個特定的裝置,例如major number 1為”null”虛擬裝置,major number定義於kernel文件目錄Documentation/devices.txt。Minor number代表裝置上的子裝置,例如同1個硬碟上的分割區就用不同的minor number來代表,但其major number相同。

我們在設計device driver時,會先透過1個“註冊”(register)的動作,將自己註冊到kernel裡,註冊時,我們會指定1個major number參數,以指定此驅動程式所要實作的週邊裝置。當user開啟device file時,kernel便會根據device file的 major number找到對應的驅動程式回應使用者。Minor number則是device driver內部所使用,kernel並不會處理不同的minor number。

※Linux 2.6的kobject模型

Linux 2.6在驅動程式的架構方面,加入kobject的概念。kobject以更有系統、組織的方式維護系統裡的driver(集中式管理),但並非改變現有(kernel 2.4以來)的driver架構。在kobject的模型下,可以看到1個platform driver觀念。所謂「platform driver」就是machine- dependent driver,當驅動程式設計師在kernel 2.6底下實作machine-dependent driver時,就要以platform driver的架構來實作。例如,針對我們的目標裝置進行硬體層的驅動程式撰寫時,就要以platform driver的方式來撰寫,實作上,只是多1個註冊到platform driver層的動作而已。

※Flash裝置的支援

針對嵌入式系統經常使用的快閃記憶體(Flash)儲存裝置,Linux kernel支援JFFS2與NFTL 2個專門針對快閃記億體設計的檔案系統。JFFS2(Journaling Flash File System version 2)是專門針對 NOR 型快閃記憶體所設計的檔案系統。NFTL(NAND Flash Translation Layer)則是專門針對NAND型快閃記憶體設計的檔案系統。

結論

綜合而言,Embedded Linux是1個平台、也是一些工具的集合、也是1個嵌入式軟體的開發環境;實作上,Embedded Linux除了會進行kernel的修改、驅動程式的移植或開發外,也會是系統管理與系統整合的再應用,這是一門集大成的技術,並不只是1個嵌入式作業系統,也不只是1套開發工具。(本文為Jollen’s Consulting, Inc.技術顧問撰寫http://www.jollen.org/consulting)
參考來源
http://tech.digitimes.com.tw/ShowNews.aspx?zCatId=126&zNotesDocId=0000080936_B9WL69LZUF2L4FY7IZ4C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